2025年07月09日
微信

影评 | 观《精神病房也会迎来清晨》:再思上帝的标准与人的标准

作者: 沐风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7月08日 14:06 |
播放

笔者最近看了一部名叫《精神病房也会迎来清晨》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透过探讨身心科的病症来探讨关于人生的问题,其中探讨了情绪障碍、社交恐惧症、幻想症、恐慌症、忧郁症以及思觉失调症等。

对于不是身心科专业的笔者来说,透过这部电视剧可以增加对于这些病症的了解。当然了,至于这部电影对身心科的病症是否完全准确,那就必须由专业医师来判断了。

笔者认为这部电视剧成功的地方在于:这部电视剧不只是试图让人了解这些身心科的病症,也透过剧情让人知道——即使没有生病的人,面对人生的各种情况与挑战,有时候仍会呈现出这些病症的特征。

然而,笔者没有打算在本文探讨与这些病症相关的剧情。笔者关注的是电视剧中女主角面对病患家属的刁难时所作出的种种反应。

电视剧的女主角郑多恩是一个总是为人着想的人,因此在病房中她总是尽心尽力地照顾病患。正因为如此,当她知道曾经照顾过的病患在出院后自杀以后,她感到非常难过且自责,导致她身心俱疲,最后诱发出了忧郁症。在经历了住院治疗后,郑多恩最终重回职场,也就是再一次回到精神病房照顾病患。

殊不知,之前她因病住院的消息早就在病患家属中流传开了。病人家属们害怕生病的家人被她照顾,万一出了什么状况,他们不知道怎么办。因此,他们就一致要求护理站更换护理师,并在医院的网站留言攻击,甚至聚集在医院门口抗议。

患有身心科病症的病患,在社会上往往都会受到排挤、歧视,这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不过,身为身心科病患的家属,他们却并没有发现他们在用双重标准看待人—— 一方面,他们盼望社会能够接纳自己的家人,特别是在康复后期待他们能够回归社会正常工作、生活;可是另一方面,面对一位已经康复的护理师,在还没有充分了解她的状况时,他们就排挤她、针对她,试图让她失去工作。就如在医院所召开的家属协调会议中,当有病人家属说出忧郁症是一种不知道何时会再度发作的病,万一出了事的话难道不会伤害到病患吗?有病人家属说:“身心状态这么差的人想融入社会生活这件事,我认为太自私了。”对此,护理长点出了这些家属的双重标准,他们都期待自己生病的家人有一天可以融入社会生活,可是面对几乎完全一样情况的女主,他们却认为她就是自私的。 如果这都不是双重标准,那什么才是双重标准呢?

圣书申命记说不可用大小不一的两样砝码,不可用大小不一的两样量器。要诚实,用准确的砝码和量器,好使你们在上帝要赐给你们的土地上享长寿。在买卖行为中,若用不同测量方法测量所要买卖的物品,那就是偷斤减两、涉及诈欺的行为,是上帝所厌恶的事。其实,用不同的砝码或量器,也就是所谓的双重标准。或许有些做过生意的人会说,批发和零售的价钱本来就不一样,但是他们却忘记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诚实以对才是重点。买卖双方都知道标准为何,顾客当然都想用便宜的价格买到商品,但是其实他们也知道“该给人赚的就要给人赚”的道理。 因此,双重标准的重点在于欺骗,比如商家向顾客保证顾客是用批发价买到的商品,实际上却是用较高的零售价而非批发价卖给顾客的。

在伦理道德判断的原理中,有一种叫做情境伦理,这种情境伦理常常会被误认为双重标准。哲学家康德认为所谓的道德标准就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不能也不会因着任何缘故、任何情境而改变。 比如,杀人是错的、不可说谎等等。然而,潘霍华牧师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道德判断应该根据具体的个案情况来进行判断,世上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答案,这就是所谓的情境伦理。可能会有人质疑说,难道没有任何的道德标准吗? 如果这样的话,“双重标准”那就不是错的了? 其实不然,情境伦理仍然承认有所谓的普世价值标准,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怎样符合这些普世标准而已。

简单来说,情境伦理不是没有任何道德标准,而是承认世上很难一以贯之地遵守非黑即白的原则。在许多模糊地带中,让人用更怜悯、更公义的角度去判断事情,并做出对众人、对当事者最有力的判断。

在《精神病房也会迎来清晨》这部电视剧中,病患家属对待女主角和对待家人有着明显的双重标准。这样的双标反映出人自私的一面,而不是怜悯他人的一面,这样是不符合情境伦理的判断标准的。因此,他们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当我们面对社会上的人,和在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人,我们需要特别小心提防这种双重标准的人。因为一不小心,我们就会被他们欺骗而不自知。同时,我们更要提醒自己,不以双重标准来看待各种事情和人。 一旦我们用双重标准论断事情或论断人,即便我们是无意和不小心,但是这样的行为就是在欺骗人,因此是上帝不喜悦的。 上帝喜悦我们的是在情境伦理的道德判断中,不以自私的角度判断,而是以上帝的怜悯与公义的标准,做出对众人或对他人最有利的决定。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